教育论坛

软件实践教学论坛

腾讯 平台 B站
扫码加入腾讯会议 扫码观看论坛视频直播 扫码进入B站视频直播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直播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响应国家关于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的号召,CCF中国软件大会自2021年起设立“软件实践教学论坛”。

在“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背景下,本论坛不仅关注面向软件的实践教学问题,也关注基于软件的实践教学问题。本论坛将大力推动高校用软件技术与方法升级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课程资源建设,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实践教学创新、一流课程建设、特色化软件学院、产教协同育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虚拟教研室等广泛主题的经验分享和进展报告的平台。

论坛组织委员会:

毛晓光(国防科技大学)

钟 将(重庆大学)

日程安排:

时间: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09:00~12:00

论坛议程:

论坛报告嘉宾简介:

1. 报告人:郑莉

题目:《技术赋能程序设计实践教学》

摘要: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覆盖线上、线下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案例驱动的预习/导学、理论结合实践的大课讲解、助教辅导的实验课、独立编程的课后作业、项目驱动的大作业。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各种适用的教学工具、平台支撑。报告介绍每个教学环节对工具平台的具体需求和典型平台的应用案例。

简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和教育部课题等。出版教材20余部,《C++语言程序设计》(第5版)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5版累计印数110万册。主持《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两门国家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累计学习人次81万。主持研制了国家标准《GB/T36642-2018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

2. 报告人:苏小红

题目:《阶梯化赋能的程序设计课程差异化教与学》

摘要: 针对学生基础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按基础分层、自主选班、动态分流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再程序设计课程实践中忘得快、练得少、不爱练、缺少练的平台等痛点问题,提出实践内容思政化、差异化、游戏化、阶梯化以及分阶段、累加式、全过程、无纸化的考核方法,为学生阶梯化赋能,并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党委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智能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校立德树人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称号。主持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7年获中国大学MOOC平台杰出贡献奖。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数字教材2部,实践教材3部,翻译外版教材3部,与国外大学教师合著双语版教材2部。研究领域为智能软件工程、程序分析及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开发的基于程序理解的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被国内20余所院校购买使用。

3. 报告人:谭志虎

题目:《实践驱动的金课建设---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

摘要: 报告主要介绍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为抓手进行的系列课程改革,课程组基于LOGISIM虚拟仿真软件构建的从逻辑门到CPU的硬件系列课程在线实践教学体系,以五段流水CPU设计为高挑战度任务,努力打造具有高完成度、高满意度、高可用度的实践金课,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疫情期间全套虚拟仿真实验上线EDUCODER在线实训平台,为40多所学校1万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实践。

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承担《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基础》、《Verilog语言》、《计算机系统能力综合训练》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两门慕课课程,在头哥平台上开设有《自己动手画CPU》、《数字逻辑与设计实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三门在线实训课程。先后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校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质量一等奖,课堂教学卓越奖。

4. 报告人:吴海军

题目:《面向大一学生的RISC-V单周期CPU设计实践》

摘要: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系统能力培养课程实施方案厦门会议的精神,将《数字逻辑电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两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本次报告将介绍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课程的思考,以及为了降低知识难度,培养学习兴趣,提升系统设计能力,从而设计课内实验的一些思路、方法和取得成效。

简介: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高级工程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曾受教育部派遣到莱索托国立大学援助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修1年。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计算机类课程实验教学案例竞赛一等奖1项等。兼任CMOOC江苏工作委员会秘书,CPEC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5. 报告人:魏继增

题目:《数字电路实践教学改革初探——打通从数字电路到CPU的最后一公里》

摘要: 计算机、微电子等相关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基础软硬件研发能力的后备人才的重任。从“用计算机”到“造计算机”的系统能力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中,数字电路课程是基石,也往往是被忽视的部分。本报告首先剖析了当前数字电路课程所存在的一系列痛点问题;进而,从问题出发重点阐述了天津大学智算学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实践等方面对“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进行的初步改革探索,特别是头歌平台对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和改革成效;最后,介绍近期在头歌上进一步开展“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工作计划。

简介: 魏继增,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主任助理。作为“计算机组成”课程团队负责人,长期担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多年来围绕基于微处理器及SoC的自主可控人才培养问题,以系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落地为抓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出版教材2部,分别为《SoC设计方法与实现》和《计算机系统设计》,前者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被50余所高校使用。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参与其他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多次率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大赛并获奖。曾获天津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天津大学新工科项目制课程大赛一等奖、天津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此外,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7项,在各类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

6. 报告人:尹刚

题目:《高校软件实践教学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 以开源软件社区为代表的全球创新实践环境引领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是当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载体和创新基础设施。如何将其中蕴含的“工具、技术、机器”等网络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报告首先分享“大众化协同、开放式共享、持续性评估”为核心的软件群体化构造机理,据此提出一种面向“系统范式”的通用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了网构化实践系统的运行管理、智能评测、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构建了大规模在线开放实践教学支撑环境⸺头歌。报告将重点介绍头歌对一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虚拟教研室试点等场景的支撑作用、应用效果和教研成果,并和大家一起探讨面临的挑战。

简介: 尹刚,博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头歌教研负责人,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中国开源软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实践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CCF系统软件专委常委,CCF软件工程专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者,原Trustie平台技术负责人,入选长沙“省市级领军人才”及“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论坛组织委员会简介:

1. 论坛主席:毛晓光

简介: 毛晓光,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CCF 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可信软件、软件维护与保障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亲自设计开发了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实战教学案例,主持研发的《大学计算》线上教学资源获评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主要负责《基于Python的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培养》课程的讲授和实战案例的指导。


2. 论坛主席:钟将

简介: 钟将,博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先后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习。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云网融合技术及网络安全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及相关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省部级奖3项。主讲“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和“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研究生)等课程。入选2019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20年度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现为中国软件开源创新大赛)实践教学评审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