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软件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行各业依赖各类软件,软件的可信性与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届不可忽视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人们对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防危性等传统可信性质以及可解释性、隐私性和公平性等新兴可信性质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复杂的软件供应链引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导致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难度也越来越大。保证软件供应链安全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化工程,包含软件供应链上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各个阶段中来自本身的编码过程、工具、设备或供应链上游的代码、模块和服务的安全,以及软件交付渠道安全。因此,软件可信性和软件供应链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重大挑战,也是众多国内外学者迫切探索的科研热点和关注焦点,亟需国内外学者对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中的软件可信性,以及软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各种新兴技术展开广泛的探索、研究和交流。
本Track“软件可信性与供应链安全前沿进展”的主题将围绕软件可信性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以及软件供应链中软件开发、测试、交付、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探讨包含固件、操作系统、系统软件、编译器、应用软件等各个软件层次的供应链安全问题。本专刊拟收录软件可信性的调研综述和理论研究等,或软件供应链中各类软硬件的安全性研究。通过两轮评审,将被邀请到ChinaSoft 2022做报告。通过两轮评审、一次口头质询并达到《软件学报》发表要求的投稿论文,将在《软件学报》“软件可信性与供应链安全前沿进展”专刊发表。
一、征文范围
本专刊拟收录软件可信性的调研综述和理论研究等,或软件供应链中各类软硬件的安全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软件可信性综述
(2) 软件可信性理论与方法
(3) 软件可信性案例分析
(4) 软件供应链安全综述
(5) 软件供应链安全技术、工具和系统
(6) 软件供应链上下游依赖和漏洞分析
二、投稿要求和流程
1. 稿件格式:参照《软件学报》论文格式(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可下载)。
2. 投稿要求:
(1) 投稿文章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
(2) 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
3. 投稿和评审方式:本Track投稿论文需经过两轮投稿和评审、一次口头报告和质询。
第一阶段: 投稿使用ChinaSoft 2022会议系统(投稿网站请见:https://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chinasoft2022),ChinaSoft 2022软件可信性与供应链安全前沿进展 Track PC审稿,由会议通知评审结果,所有通过第一轮评审的稿件。
第二阶段: 按照第一轮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采用“软件学报在线投稿系统”(http://www.jos.org.cn)进行投稿。投稿时请在备注栏中注明“软件可信性与供应链安全前沿进展”字样。第二轮投稿论文由期刊组织审稿,审稿意见由期刊通知,所有通过第二轮评审的稿件。
第三阶段: 要求稿件根据期刊评审意见修改论文,在ChinaSoft 2022会议进行口头报告,接受责任编辑的口头质询,责任编辑根据期刊评审结果、质询结果给出稿件处理建议,由期刊给出最终意见。
三、重要日期
第一阶段:ChinaSoft会议投稿
论文投稿截稿时间:2022年7月30日(延期到2022年8月12日)
审稿结果通知日期:2022年8月30日
第二阶段:软件学报在线投稿
论文修改稿提交日期:2022年9月5日
论文评审意见通知时间:2022年10月20日
第三阶段:ChinaSoft 2022 评审
论文修改稿提交日期:2022年12月10日
终审结果发出日期:2023年1月15日
最终稿提交日期:2023年1月20日
四、专刊编委
向剑文 (武汉理工大学)
郑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申文博 (浙江大学)
常瑞 (浙江大学)
田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五、程序委员会委员/专刊审稿专家
1) 金芝,北京大学
2) 卜磊,南京大学
3) 蔡彦,中科院软件所
4) 陈俊杰,天津大学
5) 陈振宇,南京大学
6) 董威,国防科技大学
7) 胡春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 江贺,大连理工大学
9) 刘进,武汉大学
10) 刘烃,西安交通大学
11) 李松,浙江大学
12) 彭鑫,复旦大学
13) 彭国军,武汉大学
14) 苏璞睿,中科院软件所
15) 孙昌爱,北京科技大学
16) 王龙,清华大学
17) 武延军,中科院软件所
18) 吴敬征,中科院软件所
19) 夏喆,武汉理工大学
20) 夏虞斌,上海交通大学
21) 夏鑫,华为
22) 谢晓园,武汉大学
23) 谢耀滨,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4) 严俊,中科院软件所
25) 姚培森,浙江大学
26) 张涛,澳门科技大学
27) 张锋巍,南方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