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论坛

面向人工智能的边缘计算技术论坛

2022年11月25日(8:30-12:30)



论坛简介

面向人工智能的边缘计算技术论坛,是中国软件大会上的一个重要活动,为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在面向AI的边缘计算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型等方面提供发表最新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形式为:公开征集相关论文,经过专家的评审,由筛选出论文作者在论坛进行汇报、交流。投稿论文经大会两轮评审择优推荐给《计算机学报》。本年度共征集到8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每篇论文至少经2位评审人的评审打分,最终8篇进入该论坛,涉及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

📢 【腾讯会议号】  882243085
📢 【直播链接】【点击观看视频直播】
📢 【B站直播】【点击观看B站直播】

论坛日程

时间 报告题目 讲者/嘉宾
08:30-09:00 特邀报告:高能效无感计算调度框架初探 徐子晨(南昌大学)
09:00-09:25 基于知识蒸馏的多任务压缩人脸验证方法研究 程天聪, 张盈, 於志文, 郭斌
09:25-09:50 共振攻击:揭示跨模态模型CLIP的脆弱性 陈天宇
09:50-10:15 一种面向移动边缘计算的混合启发式服务缓存和任务卸载方法 魏江坡
10:15-10:40 面向无人机边缘服务器的嵌入式GPU能耗优化实时调度 党怡
10:40-11:05 基于多任务更新的无人机群上分布式推理调度优化方法 陈禹杰
11:05-11:30 Transformer视觉感知推理GPU性能与优化探究 Shuo Liu, Yu Zhang, Jiacheng Wan, Meihui Liao, Yanyong Zhang and Jianmin Ji
11:30-11:55 gEdge:基于容器技术的云边协同的异构计算框架 汪沄
11:55-12:20 OCamlFlow——一种基于OCaml与GPU加速的函数式深度学习原型系统 陈宁

论坛嘉宾




1.论坛嘉宾:徐子晨(南昌大学)

报告题目:高能效无感计算调度框架初探

摘要: 面向算力网络的跨域延伸需求,无感计算(serverless computing)成为端云互连的新型接口。然而,云端微服务部署的时效性、冷启动、效能比等问题在跨域联动时被进一步放大。讲者从微小服务系统上的无感计算出发,研讨高效无感计算编排,高通量无感计算优化及高能效可持续计算等无感计算在云端协同时所需要考虑的新场景新问题和部分初步结论,继而展望无感服务泛化计算的可见未来。

简介: 徐子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包括数据密集计算,智能计算,高能效计算及分布式数据存储等系统软件可靠性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教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数据库、体系结构、分布式系统及可持续计算等方向旗舰期刊、会议文章40余篇(CCF-A/B类,SCI I区),是TKDE/TC/TPDS/TCC等期刊的文章审稿人及客座编辑,承担IEEE BigData, INFOCOM, ICDE, IWQoS, ICDCS等国际顶级会议的会议主席及程序委员会委员等相关工作,是TCAD,TPDS,TC等IEEE计算机类旗舰期刊长期审稿人。独立完成基于Google Cloud、Amazon AWS、Tencent Cloud 等云平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设计,独立完成基于亚马逊云计算平台的高可靠性分布式弹性缓存原型系统设计及实现,该系统目前运行于亚马逊底层存储服务中。获得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及华为、腾讯、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国内外纵、横向基金资助。



论坛主席





1.论坛主席:孙毓忠(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简介: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共发表论文和专利100篇以上,论文它引400次。长期从事数据中心高效能和高安全性系统软件与运行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和高效能调度技术的研究方面,课题组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云操作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体现在课题组承担的基金委重点课题“基于虚拟机架构的可信计算环境与可信软件设计”和“云数据中心基于应用共存特性的混合调度研究”等基金委基础研究课题,参与了李国杰院士牵头的基金委创新群体课题“超并行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设计方法研究”等其它基础研究课题方面;课题组也在高效能云操作系统关键使能技术方面通过承担的863课题“基于虚拟技术的新型网络服务器的研究”和“分布式I/O资源虚拟化技术研究”等在工程和关键技术方面验证了前述的基础理论研究。






2.论坛主席:宋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简介: 宋莹,博士,副教授,硕导,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科学系主任。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担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国内重要刊物《软件学报》等的评阅人。研究领域与方向: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大数据计算平台。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多项课题;参与国家863计划、中国科学院创新计划等10余项项目。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大数据存储优化及恢复关键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有1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190余次(采用Google学术搜索检索),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所在团队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9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3.论坛主席:戚正伟(上海交通大学)

简介: 戚正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CCF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教师、美国CMU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软件与程序分析,包括新型设备虚拟化(GPU/FPGA等)和新型“多虚一”虚拟化、云计算、异构加速计算等,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持一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担任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出版专著《NewBluePill:深入理解硬件虚拟机》、译著《UNIX高级环境编程》、和专著《深入浅出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实践》。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9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4.论坛主席:李建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简介: 李建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2001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访问,201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研究员,2015-2016年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机器学习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青工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执行委员、系统软件专委会执行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计算、可信计算等。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核高基重大专项、科技支撑、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RGC联合项目等。在TKDE, TC, TDSC KDD,IJCAI, NeurIP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AAAI 2021、IWQoS 2022、DependSys 2017最佳论文奖等,IEEE会议杰出贡献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1年获评“国家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曾获“微软学者”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青年学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等。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博、ACM China北京分会优博等。